1. 张某意图杀害李某,一日晚藏于李某院内,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李某,遂举枪射击,次日方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其家中的一头牲畜。张某()
A. 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B. 属于意外事件
C. 应负过失致死的责任
D. 因未造成李某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2. 根据《刑法》关于拘役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张某在拘役期间参加劳动并得到了报酬
B. 李某因某事被判处拘役十四个月
C. 王某被判处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D. 黄某在拘役期间可以每月回家一天
3. 某人因犯罪被处罚剥夺政治权利一年,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此期间,他可以依法行使下列哪些权利或实施哪些行为()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担任国家机关的公务员
C. 担任某公办大学的普通教师
D. 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4. 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
A. 甲抢劫他人财物后,因心生愧疚,返还部分财物
B. 乙尾随他人准备实施抢劫,因跟踪目标丢失而失败
C. 丙在杀害他人过程中因心脏病突发而停止犯罪
D. 丁在入室盗窃过程中因担心有监控而放弃盗窃
5. 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
A. 杀人犯持刀向受害人砍去,受害人顺手捡起砖头将杀人犯砸成重伤
B. 强奸犯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威胁时,妇女奋力反击,将强奸犯咬伤
C. 抢劫犯正持刀威胁被害人,被过路群众用石头砸伤头部
D. 把小偷抓住后,将其打成轻伤
翻页查看解析答案哦~
2022云南事业单位备考群
加群了解更多考试信息,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1.【答案】A
【解析】张某出于杀害李某的目的实施了杀人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认识错误而使杀人行为没有得逞,应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选项A正确。张某的行为并非不能预见原因所致,选项B不正确。C选项的主观条件与题目不符,张某的开枪行为是故意,故C项不正确。由题目可知,张某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李某的现实危险,应负刑事责任。因此,选项D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2.【答案】B
【解析】B项,《刑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根据本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可见拘役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一年。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ACD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C项,公立大学的普通教师不受本附加刑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答案】D
【解析】A选项,甲的目的已经实现,属于犯罪既遂。B选项,发生在犯罪着手以前,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属于犯罪预备。C选项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属于犯罪未遂。D选项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是由于主观意志原因而停止的,属于犯罪中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当防卫概念。正当防卫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的自卫行为。ABC三项都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D项把小偷抓住后,不法行为已经停止了,不是正在进行的的侵害,所以不属于正当防卫。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